江门市妇女网

“夕阳情”,说爱不容易

  • 文章出处:中国妇女网
  • 发布时间:2023-04-14

标签:情感 | 来源:中国妇女报官方客户端 | 作者:姜军旗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婚恋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据统计,我国60周岁以上离异、丧偶的老年人超过4800万。离异或丧偶后,有些人选择了单身终老,但更多的老年人则勇敢表达情感,努力寻找新的伴侣,让人生再度精彩。在社会观念极大进步的今天,老年单身群体有怎样的婚恋观,在重新组建家庭的过程中,他们面临怎样的困难,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近老年再婚群体,听她们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并采访了相关专家,为老年婚恋提出了一些建议。

半路夫妻,几家欢喜几家愁

山西省太原市的刘阿姨今年65岁,10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儿女双全的刘阿姨身体不错,每个月退休金4000多元,有一套房子和不少存款。“刚退休那会儿,和几个老姐妹到各地旅游,感觉不错。平时去跳跳广场舞,参加一些社区活动,但一回到家,冷锅冷灶的,还是觉得有点孤独。”

“看到不少姐妹老伴走后都选择重新找个伴儿,有的过得挺好,就也去了公园里的‘老年相亲角’。”在那里,刘阿姨见到了老郝。“他是退休干部,比我大8岁,挺精神,条件也好,退休金6000元,有两个儿子,无牵无挂。他对我挺满意。”相处不到两个月,老郝就让刘阿姨搬了过去。“其实就是搭伙过日子,也没领证。”

“搭伙”之后,老郝对刘阿姨很大方。“每月给我2000元生活费,还额外给我零花钱。我平时做家务,陪陪他。”刘阿姨曾为自己在晚年还能遇到这样的一段感情而庆幸。但幸福的时光仍然被生活的琐碎和彼此间的差异所消磨。“每个月交完水、电、煤气费,算上每天买水果、蔬菜等生活开销,生活费不够花。他还老嫌我不买鱼、肉改善生活。我要是说生活费没了,他就说我乱花钱。”起初,刘阿姨觉得老郝人挺不错,只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但渐渐地,老郝的一些习惯也让刘阿姨难以忍受了。“刚在一起时,他帮我做家务,偶尔陪我逛街,但后来吃完饭就出去下棋,饭点回来,吃完饭就躺沙发上看电视。我成了不花钱的保姆了。”一次争吵之后,刘阿姨搬回自己家,恢复了“单身”。

山东省青岛市的袁阿姨和匙大爷的故事则温馨得多。

十多年前,年过花甲的两位老人在公益红娘的撮合下走到一起。早上,两人一起去公园遛弯儿,到菜市场买菜。回家后,匙大爷会让腰腿不好的袁阿姨休息,自己准备早餐。下午,两人再一起接袁阿姨的小孙女放学,给孩子做晚饭。

匙大爷当过兵,退休前是普通工人,退休金不高,但干净利落、本分实在,见人总是笑呵呵的。袁阿姨是老知青,性格豪爽,心眼儿好,但性子急。袁阿姨耳背,匙大爷会凑近她耳朵轻声复述别人的话。有时候,匙大爷几句话就把不开心的袁阿姨逗笑了。“性格互补,都不爱计较。”袁阿姨说,“老年人找对象,就是为了找个伴儿,互相扶持照顾。各自与子女沟通好了,也能为儿女减轻负担。再者,老了吃喝不了多少,对物质条件不要考虑太多,互相包容,平平淡淡过日子就好。”十年风雨,相携相伴,他俩成了旁人眼里“黄昏恋”的模范夫妻。

“黄昏恋”,想说爱你不容易

“配偶是决定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的关键,在老年人情感慰藉和生活协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山西省太原市婚姻家庭建设协会婚恋部主任陈秀坤说,“但目前人们更多地关心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其情感上的孤寂往往容易被忽视。”

远离社会生活,子女成家立业,不少人进入“空巢期”,如果叠加丧偶或离异,单身的他们更容易面临生活上的不便和情感上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感要比年轻人更强烈,也更容易对身心造成不利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丧偶或离异老年人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和陪伴的需求,并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新的伴侣。“这既符合个人利益,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在陈秀坤看来,老年人婚恋是一种正常而美好的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老年单身群体的状况很复杂。部分丧偶老人因为对逝去老伴儿的怀念,认为再婚是对不起老伴儿的行为。”陈秀坤认为,无论是离异还是丧偶的老年人,都需要经历走出前一段婚姻、完成自我重塑的过程。

陈秀坤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中单身比例达35%,这些人中,有再婚意愿的达37.6%,但真正再婚的只有6.9%,且70%至80%再婚老年人以离婚告终。中国社科院另一项调查显示,80%的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但其中登记结婚的不足一成,更多人选择同居。

“老年群体再婚状况不乐观,是因为老年人从相亲到结婚面临诸多困难,他们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健康状况、户籍等个体特征,以及婚姻观念、家庭代际关系、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网络等都会影响他们对再婚的态度和决策。”陈秀坤表示。

此外,老年人再婚意愿与目的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城乡有别,与文化程度有关。据调查,老年人再婚意愿男性强于女性,城市多于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强于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女性多偏重通过再婚解决收入来源、住房等现实问题,寻求生活依靠,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老年男性则侧重于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多为解决自己生活起居照料问题及满足性生活需要。

从现实情况看,老年人再婚有相当大的比例以失败告终。“相互了解不够深入,彼此设防,缺乏信任,顾及子女及社会舆论是老年人再婚失败的主要原因”。

陈秀坤建议,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倡陪伴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将交友、交往、参与、活动融入老年人相亲内容中,为他们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比如设立咖啡屋、心情室、交流角,开设老年美容、老年装扮、法律服务、老年旅行等兴趣小组。

“夕阳情”,需要社会更多关心

“随着社会发展的开放和多元化,社会群体对再婚的看法也逐渐趋于宽容和接纳。”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齐心律师事务所主任齐秀敏长期关注老年人再婚中的法律问题。“老年人再婚除了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外,还面临经济和法律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再婚后的财产处理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经济和法律纠纷。”

齐秀敏建议,老年人再婚前要多了解一下对方是否有家暴、赌博等不良行为或者不能接受的习惯,并就婚姻、继承等相关问题咨询法律人士。另外,老年人在再婚前应当与子女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在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也应当尽可能照顾家庭和亲情关系,提前规划财产分配和继承、赡养等问题,必要时可以进行公证或见证。

“老年人的婚恋意愿与个人的经济状况、身体健康条件、子女态度紧密相关,也与自己在以往婚姻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有关,所以,个体差异比较大。”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汶蓉认为,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没有生育的诉求,但既有家庭关系和利益结构更复杂,所以婚恋关系可能更不稳定,对是否结婚的思考也更理性。他们考虑的核心要素是精神上有个伴儿,生活上有人照应,但也都知道弄不好生活更麻烦,所以是否能组建家庭取决于很多具体情境,比如家庭关系不能很复杂,子女比较支持,老年人自主能力较强,以及个人的生理心理比较健康等。

刘汶蓉表示,从老龄化、少子化、社会流动的趋势上看,老年人再婚和依赖伴侣之间的照料是值得鼓励的。有一个亲密伴侣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非常有帮助。但中国家庭固有的紧密的代际纽带,以亲子轴为中心的文化传统让老年人再婚还有很多现实和心理上的阻力。

“除了现实条件之外,另一个阻力是性别文化,女性长期的照料者角色,让很多老年女性对进入婚姻有畏惧和压力。”刘汶蓉建议,通过让男性学习家务劳动和情感沟通改变家庭分工文化,提升老年人再婚的可能性。“对于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老年人群来说,婚姻效益不再主要依赖经济和劳务的交换,而是平等的情感沟通和陪伴,这需要整个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开放和家庭结构的松绑。”

老年人也需要爱与被爱。关心老年单身群体,从思想和行为上认同、理解他们,同时,在社会层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婚恋环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真正体现。


相关附件: